老北京胡同里的独特“歌声”——吆喝
老北京人习惯把叫卖叫做吆喝,在旧时京城,商贩们下街或是进胡同,都用吆喝这种方式,只要有一副好嗓子,不用花一分钱,就能将商品广而告之了。吆喝在语言、韵律、曲调、内容和反映的民俗风情上都具有强烈的京味特征,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广告表现形式。其声清脆婉转、抑扬顿挫,有着明显的自身特征,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听听:
1功利性
不管是售货还是收购,目的都是为了吸引主顾进行交易,赚钱谋生。如卖西瓜的吆喝:“斗大的西瓜,船儿大的块哎!”以西瓜的外形夸张来招揽顾客,希望把自己的瓜早点儿卖出去。再如卖雪花酪(土制冰淇凌)的吆喝:“你要喝,我就盛,解暑代凉的冰激凌!”和“冰儿镇的凌嘞雪花酪,让你喝来你就喝,热水白糖桂花多!”如此的吆喝就抓住了儿童的心理,很能吸引儿童。
2音乐性
老北京的吆喝多注重节奏,吆喝起来以两三个音节者为多。如:卖切糕的吆喝“小枣——切糕”;卖瓜子的吆喝“五香一—瓜子”;卖鲤鱼的吆喝“活鲜——鲤鱼”;卖糖三角的吆喝“三角——炸焦”;卖驴肉的吆喝“香烂——驴肉”等。也有的吆喝富于音调变化,如前半较缓、后半急促的“硬面儿——饽饽!”
据老人们讲,京城小贩们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,要想卖东西,先得到城根底下去练练嗓子。吆喝的气要足,嗓子要脆,口齿要清白,韵味要浓,还要运用花腔、滑腔、甩腔,特别是最后一个词的音调转折要有韵味。
3时间性
吆喝的妙处在于它的季节感非常显著,听到门外一声叫卖,就有一种直觉,某一季节已来临了。像春天的吆喝:“哎嗨!大小哎,小金鱼嘞!”夏天的吆喝:“一兜水的哎嗨大蜜桃!”秋天的吆喝:“大山里红啊!还两挂!”冬天的吆喝:“萝卜赛梨哎,辣了换。”清早的吆喝:“热的嘞,大油炸鬼,芝麻酱的烧饼!”晚上的吆喝:“金橘儿哎,青果哎,开口胃哎!”半夜的吆喝:“硬面,饽哎饽。”“馄饨喂,开锅啊。”
再如,一月卖元宵,二月卖活虾,三月卖鲜鸡蛋,四月卖杏,五月卖粽子,六月卖蜜桃,七月卖葡萄和枣,八月卖豆汁儿,九月卖柿子,十月卖蒲帘子,十一月卖水萝卜,十二月卖关东糖,一年的季节,有不同的吆喝声。当然,也有一些像剃头、磨刀、磨剪子、收破烂的吆喝声,道年有之。
展开全文
4趣味性
吆喝用的是北京地方的语言和音调,是地道的京腔、京调、京韵、京味。有的吆喝既有音乐性,又有文学性。你听夏天卖西瓜的吆喝:“吃来呗弄一块尝,这冰人儿的西瓜脆沙瓤儿;三角的牙儿,船那么大的块儿,冰糖的瓤儿;八月中秋月饼的馅儿,芭蕉叶轰不走那蜜蜂在这儿错搭了窝;沙着你的口甜呐,俩大子儿一牙儿。”这些吆喝,都渗透着民间的、欢乐的、幽默的趣味。
5八不语
吆喝的生动风趣让人爱听,可是也有一些买卖不吆喝,号称“八不语”,分别是:卖掸子的、修脚的、绱鞋的、劁猪的、锯碗的、行医的、剃头的和粘扇子的。
其中,有些是不好吆喝的。比如像卖掸子的,要是吆喝:“好大的掸(胆)子!”还不把人给吓跑了吗?!修脚的要是说“给您修修”,锯碗的要是说“给您锯上”,这些都不大礼貌,所以都不吆喝。
6响器
有些商贩虽然不吆喝,但带有敲打的响器(也叫“报君知”),让人一听就知道。如:粘扇面的臂挎小箱,以线绳扎小铁铃数串,边走边摇,发出哗啷哗啷的声响;卖炭的则手摇货郎鼓,其声嘣嘣;卖煤油、香油、酱油、醋的,则敲大木梆子为号;卖豌豆黄的,手敲一面铜锣,一路哐哐;磨剪刀的,以钢铁连成五叶,随走随振动,亦还有一种把号吹得呜呜作响的;卖日用什物的,专敲打一只葫芦瓢;卖铁壶的,干脆用一铁棍敲打壶底,其声如鼓,以显示其货真价实;剃头的,不时拨动一个大铁夹子,其声嗡嗡,俗称“唤头”;卖酸梅汤、玻璃粉、桃脯、果子干的,专敲两只锅碗,俗称“敲冰盖”,此类以器物等代替吆喝的,其节奏快慢各异,音调高低不一,有时几种凑到一块儿, 听起来还真有些趣味。
老北京城里的吆喝声儿忽高忽低,声音时远时近,传送出一种悠长的韵味。带给过来人遥远而清晰的记忆,重温逝水年华。让年轻一代重新品读一段历史 ,于繁华深处,聆听这座古老城池的心跳。
THE END
文章由京社科编创,资料来源于北京广播电视报社、BTV科教频道、搜狐视频等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