貊貊从何而来——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4 周年

2025-06-21 17:02:25 4064

余著《大熊猫文化笔记》自 2009年11月问世以来,至2019年5月已出版中、法、巴黎、英、典藏5个版本,因当时对“貊”一笔带过,该书就不参与这次的讨论了。

怎么认识“貊”字,多书有论,这里摘其精粹者一述。《汉语大字典》1995年5月版(上中下册)获中国国家奖,国家图书奖。下册3911页“貊”字条说:①同“貉”字,古代汉族称北方少数民族;②古国名,长城北的扶余国,高丽国;③兽名,即《尔雅》所谓貘,《后汉书·西南夷传》“(哀牢人)出铜铁貊兽。”李贤注引《南中八郡志》曰:“貊,大如驴,状颇似熊,多力,食铁,所触无不拉。”还有多书,不赘。越看越糊涂,按此注,云南哀牢山也出熊猫,现代人有谁相信?《说文解字》(汉)许慎撰,(清)段玉裁注“貘,似熊而黄黑色出蜀中。即诸书所谓食铁之兽也........《山海经》谓之猛豹。今四川川东有此兽。.......字亦作貘亦作狛。”

看来,古书之论,各取所需,要说服谁不容易,那我们走出书斋看看。

最近,我做过一次口述史调查,解放前,山民(非此言不恭,若不是山上的农民,他人不知其事)称呼熊猫的土语叫什么名字,这种年纪的人很难找了;还有就是对熊猫极有研究的专家。访题是:解放前,卧龙、北川、汶川、青川、平武、秦岭佛坪、雅安宝兴、芦山、荥经、天全、汉源,老百姓喊熊猫的土语叫什么?

谭楷,从1981年进入卧龙考察以来,数十年执着追求,跑遍中国所有熊猫保护区,中国顶级熊猫文化学者、专家、著名作家、《大熊猫杂志》执行主编,熊猫文化三剑客之首。他说,卧龙叫白老熊,青川平武多县叫白熊。他电话询在秦岭佛坪保护熊猫40多年的专家雍严格先生,答秦岭叫熊猫花熊。

张和民,二级教授,1983年7 月川大毕业到卧龙工作,科研成果丰硕,历任卧龙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局长,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,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常务局长。他说,卧龙、汶川、北川、平武及阿坝州,过去对熊猫的称呼是竹熊、白老熊、花熊,各县或有不同,不出此三名。我问,卧龙街上有十多二十个餐馆农家乐住宿挂着“貘部落”、“貘貘餐馆”的牌子,这里历史上称熊猫为貘吗?他说没有,这是20世纪初前后,老乡听信了貘是熊猫古名的传说以后,附庸风雅自己取的名。谭先生说,那个山旮旯,2500年前,人都没有,有什么貘部落?

张黎明,省林草局(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)科研教育处处长,跑遍四川的熊猫保护区,他说,青川、北川、平武主要叫白熊。青川有白熊坪、碧峰峡基地也是白熊坪,雅安的情况你比我更了解。

黄万波,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(生于1932年,重庆忠县人),魏光飚,重庆三峡博物馆研究员(1969年生于重庆万州区),二人合著《大熊猫的起源》(2010年5月),签赠送我,并且在三峡博物馆看到黄先生专门为我展示的万县地区、涪陵地区发掘的 5000-2万年间的熊猫化石和遗骨。书中说,在2—100万年之前,广西、广东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苏、浙江、云南、四川、陕西、北京等地广布始熊猫。因气候变迁,2万年以内,孓遗到川陕的崇山峻岭之中。以上,映证了乾隆年间段玉裁(1735-1815)之论。他曾在四川富顺、南溪、巫山当过知县,所以其《说文解字注》可信度高。

峨眉山的山民叫熊猫什么?皮裘!毛绒绒肥滚滚之意。明清大学士胡世安(1593-1663),四川井研人,他当时在京城的文誉,如同后世的郭沫若。他写了一本峨眉山志叫《译峨籁》。首次把不为外人所知的熊猫记入书中,为方便文人解读“皮裘”。他取音相近,把“貔貅”之名戴在皮裘头上,但鲜为人知。当代文化名人、生物学家周建人先生,1956年7月6日在人民日报写了一篇“关于熊猫”的短文,其中有一句“古时候所谓貔貅大概便是指这动物。”后人按图索骥,从古书中泛查“貔貅”,只要此词出现,即当熊猫读解,于是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中的貔貅,成了熊猫是战神、帮助黄帝打败炎帝........但是当代游客更多记住的是龙生九子之一的貔貅、招财进宝,只进不出,护佑平安.........不知道怎么会同熊猫挂钩。

貘,是一种在中国古已有之的动物,现在泛称马来貘,中国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出土物有貘尊。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讲皇家苑囿饲“旄貘氂”。唐代白居易《貘屏赞序》对貘有准确的形象描述:“貘者,象鼻、犀目、牛尾、虎足,生南方山谷中,寝其皮辟瘟,图其形辟邪。”宋代博物学家罗愿《尔雅翼·释兽》说“貘,今出建宁郡(注云南,郡治在滇池县).......今蜀人云峨眉山多有之”,对貘的注解,多为抄郭璞注文。《康熙字典》把貘、貊、狛、貉........作古今异体字。美国著名熊猫专家夏勒博士在专著《最后的大熊猫》中说,很多大型动物象、马来貘、长臂猿等,10世纪以前分布远至黄河以北,“现在犀牛和貘在中国境内已绝迹。”当代著名文物收藏鉴定大家孙机(国家博物馆研究员)在专著《从历史中醒来》说,中国古代文献之貘,就是现代的马来貘,“而不是像有的学者所主张的古代说的貘是指大熊猫而言。”

现在该说大熊猫文化圣殿所在地的雅安了,解放前,宝兴、芦山、天全、荥经有熊猫(石棉是解放后新组建的县,雨城区、汉源当时熊猫濒于灭绝),我请专家、官员、文化人、艺术家、企业家朋友帮助调查(为免穿小鞋,姑隐其名),被访对象,必须是 80 岁以上,知道那种动物的山民。

宝兴县叫白熊。大熊猫文化圣殿邓池沟所在的盐井乡叫白熊、食铁兽。夹金山下的磽碛藏族乡的少数民族叫白熊。宝兴县是中国唯一乡乡都有大熊猫的县。

芦山县叫山闷墩、光脚板(脚迹像小娃娃走路的样子)和白熊。大川镇解放前有一个白熊要吃人和伤人的故事,进山的猎人,要手肘戴大竹筒,遭白熊袭击时,就把戴竹筒的手伸给它,趁白熊抓竹筒时把手缩出逃跑。

天全县叫白熊。50年代初,北京动物园在天全县喇叭河一带设有野生动物收购站,以供全国动物园之需。其中挂牌收购白熊,猎人捕捉到后就去卖。

汉源县,1941 年民国版《汉源县志》,县长刘裕常作序,讲《汉书·二王传》载的九折阪、二十四盘在汉源境内。引《南中八郡志》、郭璞《山海经注》讲九折阪有“貊貊”,但不知指称什么动物,并写明“今无”,即,无论是指马来貘或大熊猫,在汉源已绝迹。界牌以上至草鞋坪地段从明朝崇祯十七年(1644)至1949年属汉源辖区,1950年7月划入荥经县,所以刘裕常之轮有依据。

荥经县叫老熊、花老熊、白熊。在龙苍沟叫大熊、白熊、大猫。2022.4.19—20 日,三剑客应县政府之邀到龙苍沟考察、座谈两天,为大熊猫国家公园龙苍沟项目献策。在我们接触的数十位乡镇村组干部农民、农家乐住宿餐馆、外来投资企业、所有宣传广告栏目资料中,全部称大熊猫,无一处出现“貊”字,无任何人提及过“貊”。县领导说,中心广场晚上寂无一人,都回房间搓麻将去了,怎么解决,我们建议把博物学家戴维的故事做进来,有了熊猫文化,这是对雅安走向世界的广泛宣传,使游客开阔视野,不能认为戴维没到过荥经,是在帮宝兴宣传,打熊猫文化牌要有大视野、大手笔。

全世界有近千种竹类和杜鹃花类。历史上,由于语言、文字的不同,本指同一种竹或杜鹃,但是可以冒出数十上百种称谓和写法,无法沟通交流,普天如此。1753年,瑞典著名植物学家、动物学家、乌普萨拉大学校长林奈,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,出版了《植物种志》,即用拉丁文的“双名法”把复杂的植物(以后延及动物)用一套简练有序的方法予命名,彻底解决了同物异名和异名同物的问题,这被尊为“林奈破解上帝的生物巴比伦塔之谜”,遵循沿用至今(《英茶行日记》有详述)。

中国地域辽阔,民族众多,方言俚语百千万种。对稻粟黍,猪牛羊的写法和叫法各不相同,所以才有了 2000多年前秦始皇的“书同文”,才有了解放后的《新华字典》和推广普通话。

大熊猫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,要感谢法国博物学家戴维神父,1869年4月1日,他在雅州府穆坪土司界的穆坪教堂(今雅安市宝兴县邓池沟教堂),通过猎人捕捉到一只活体大熊猫,后把皮骨送回世界顶级的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,经科学家鉴定是一个新物种,定名为猫熊,现在通称大熊猫,也就是说,世所公认的大熊猫文明文化史,只有154年。那些把大熊猫攀附远古貘、驺虞、貔貅、猛豹、白豹、貊......者,是对大熊猫文化的郢书燕说。

日本大学图书馆藏《山海经》貘图

郭璞(276-324年,两晋文学家、训诂学家)注释《尔雅》、《山海经》、《方言》等书,是大学者。他没到过四川,他学问的特点是斋行千万里,在书房考据古文献,前人错的,他难免不错,再加阳寿不长,这就给辩证多书留下缺憾。在他之前的《山海经·中次九》中一段话原文是,“又东北一百四十里曰崃山,江水出焉,东流注大江,”郭氏在焉字后加注,“邛崃山,今在汉嘉严道县南,江水所自出也。山有九折阪,出貃貃,似熊而黑白驳。亦食铜铁也。”自从班固(公元32—92年)写《汉书·两王传》后,王阳、王尊二刺史孝忠两全的典故,为中国文人所熟知,郭璞为增其注解的可信度,移植了九折阪之事,此山在大相岭(泥巴山)与龙苍沟是两个方向。1950年县级行政区调整前属清溪(汉源)县。某些写手,不知道郭注底细,妄言《山海经》的貃貃是今之熊猫,数千年来与龙苍沟的老乡为邻,这如同卧龙的“貘部落”一样,自欺欺人。

乾隆版、民国版(1928年)《荥经县志》没有关于白熊、花熊和貊的任何记载,但都共通记录一种叫“角端”的野兽,说它生活在瓦屋山一带,“食虎豹而不伤人,僧养之,以为一山之卫。”有人把它解释为熊猫。1998年版《荥经县志》,对大熊猫有一段文字:“大熊猫,俗称‘白熊’、‘花熊’。凤仪、新庙、三合、新建、石滓、烟竹等乡原始森林中有少量分布,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。”石滓乡现在更名为龙苍沟镇。

1998 年的荥经编志者,不把 2500年前《山海经》的神兽忽悠进志书,是有文德者。重复司马迁那句话,“《山海经》所有怪物,余不敢言之也。”可今人却敢把《山海经》中的貊,作为龙苍沟的熊猫品牌来打造,匪夷所思!

三剑客的司徒华先生,以艺高率直名世。他说,全党在讲科学发展观,一个物种已经有了科学的定义,不理解,不相信科学,去折腾什么?

行文至此,可以断言,在川陕之地,在雅安各区县,在龙苍沟,从古至今,山民和政府,没有称熊猫为貊、狛、貘、貃之说!这纯粹是近几个月,噱头需要混眼球的故事新编。

三剑客笑侃一问,可在机关企业做一次盲评,不借助字典和百度,看有几个人认识“貊”字怎么读,什么意思,何况山民!这是“貊貊”故事新编写手始料未及的低级失误。

不懂的乱开腔,懂的明哲保身不开腔,这种陋习不可长。

谨以此文,纪念大熊猫进入文明视野154周年。

(说明:《康熙字典》能查到的貘、貊、貉、狛、貃......多种义同字异的字体,在简化字中已无此字。所以本文引古书中的个别字,与当今通行字略不同,请谅解。)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