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届东莞十大美丽乡村名单出炉!走,一起去逛逛→
日前,东莞市农业农村局、东莞市乡村振兴局公布了“寻美莞乡”首届东莞十大美丽乡村名单,凤岗镇雁田村、石排镇塘尾村等十大乡村上榜。快来看看有没有你们村!
“寻美莞乡”首届东莞十大美丽乡村名单:
根据要求,上榜的十大美丽乡村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充分利用美丽乡村中自然、人文、特色美食等资源优势,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观光产业,深入宣传乡村振兴成果,为东莞的美丽乡村树立典型样板,让广大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。
这些村“美”在哪里?为什么能入选十大美丽乡村呢?跟着小编去逛一逛你就知道了!
▲雁田村夜景
凤岗镇雁田村:产城融合,宜居宜业雁田村是东莞市乡村治理的优秀典范。该村因地制宜,科学制定“一廊两区三带”的村庄规划,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,以特色精品示范村总体规划为实施向导,投入专项资金2536.9万元,建设了一批特色精品项目,通过外树形象,厚植乡村文化底蕴,树立雁田宜居形象。
▲雁田村篮球赛
▲雁湖公园
此外,雁田村还通过夯实基层治理体系,建立起共建、共治、共享的发展模式。
在经济方面,该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全市名列前茅,2020年实现集体两级纯收入约4.07亿元,集体两级总资产46.02亿元。目前,全村有各类企业1080余家,同时积极推行多元化发展,盘活集体资金,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创收逾2亿元。
石排镇塘尾村:岭南古村,生态画卷塘尾村从2018年至今开展了三期美丽幸福村居建设,改造面积共12万平方米,通过景观构筑物、文化长廊、景观墙体等形式,打通了衔接古村落和云岗古寺前广场的滨水环湖空间,形成两大文物古迹的综合游览片区。
该村大力弘扬乡村传统文化,打响“康王宝诞”名片;着重培育文明乡风,良好家风,持续开展十佳媳妇、十佳老人、十佳创业能手等评选活动,激发村民崇德向善的主动性。着力打通党群服务管理“最后一公里”,成立“塘尾艺术家联盟”,设计开发一系列“塘尾印象”文创项目。
经济方面,投资约4.54亿元,今年底动工建设大水边塘尾工业大厦项目,每年生产总值预计4亿元,税收3000元,集体每年收入约3000万元,建成上市街商业步行街商铺项目。
麻涌镇麻一村:古梅乡韵,都市田园麻一村结合原有古梅乡韵文化、蕉林、岭南水乡特色,新建入村牌坊、文化广场、文化舞台等设施,升级公厕、中心路、一河两岸、环卫等设施,着力提升整体环境。
该村通过完善乡村民约,挖掘本村历史名人事迹,开展村史展览、建设历史人文文化园;支持本村粤剧粤曲民间艺术团体发展;充分发挥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阵地作用,开展一系列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,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。
麻一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城市更新项目,村级经营总收入从2016年的787万元增加至2020年的1955万元,年均增幅为29.68%;村民人均收益分配从2013年的850元/年提升到2019年的6920元/年。
东坑镇井美村:美丽乡村,幸福井美井美村通过落实“三清三拆三整治”措施,新建及美化村标、红荔公园、井美会堂、井美大井、沙井头、村史馆、文阁塔等景观,完善一批环卫、道路、停车及文体设施,提升村容村貌,美化生态环境。
挖掘文阁塔、井美会堂、井美大井、沙井头、红荔公园等人文元素,提升了乡村文化底蕴。
发展“井美草莓”和荔枝种植产业、休闲观光农业,打造“会堂——古巷——大井——墙绘——沙井头——鱼塘——红荔公园——村史馆——文阁”旅游路线。
挖掘“沙井水豆腐花”特色产业品牌,做大做强集体经济,提升村民获得感、幸福感。2020年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为28291万元,与2018年同期相比增加5893万元,同比增加26.31%。
▲刘应林 摄
道滘镇大岭丫村:绿色田园,美丽乡村大岭丫村以文化+旅游+产业为发展思路,三年来镇村两级累计投入超6000万元资金推进乡村振兴工作。
▲刘应林 摄
升级改造大岭丫组、大涌尾组工业厂房立面,启动新稳旧工业区工改工连片改造,开发大岭丫片区文旅项目。
▲刘应林 摄
大力发展大岭丫村花茶湾文旅项目,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全域旅游示范基地。
▲刘应林 摄
抓好环境整治。成立村级环卫保洁公司,逐步建立完善垃圾处理系统。完成5座公厕升级改造,34个排污口整治,细氹河道水质达v类。投资780万元高标准打造绿色慢行碧道1.2公里。
▲刘应林 摄
建成文化展览馆、一氹书院、村史馆等文化阵地。
万江街道拔蛟窝社区:首批名村,出类拔萃拔蛟窝社区是东莞市首批名村之一,以107国道莞穗大道为分界线,将社区规划为南北两片,明确功能与发展定位。南片为经济发展引擎,重点打造繁荣的商贸业。北片为居住生活、休闲娱乐片区,重点打造优美和谐、具有深厚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人居环境。
该社区大力推进美丽宜居社区建设,实施奖励激励机制,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,实行网格监督管理,有力有效提升城市环境品质。
拔蛟窝是一座有着650多年历史的岭南乡村,有市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大宗祠、元信陈公祠,以及文植陈公祠、拔萃家塾等历史文化建筑。该社区大力培植文明道德新风,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。
2021年上半年,该社区经营纯收入617万元,同比增长10.6%,集体总资产为45613万元,资产负债率为4.03%。
▲涌头社区白石山,目前已成为环境优美的生态公园
长安镇涌头社区:因地制宜,美丽蝶变涌头社区确定“城中村蜕变”主题,是点面推进,深入铺开实行“五化三优”行动策略,全面提升村容村貌。
以项目为引导,以美丽幸福村居项目总体规划为向导,投入资金约1.8亿元,重点围绕六大部分建设内容建设一批特色项目。
2020年实现集体两级总收入12417万元,集体两级总资产64138万元。
▲刘锦荣 摄
常平镇桥梓村:秀美宜居,红色祖屋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,桥梓村坚持党建引领,不断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,建制度,兴文化,抓振兴,人居环境整治令桥梓村焕然一新。
文化和旅游齐头并进,深入挖掘活化“中共东莞县委旧址”资源,发展红色旅游产业,激发了红色古村新活力。
近年来该村相继完成了美丽乡村宜居工程和特色精品示范村的创建,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爱莲湖景区、完善基础设施、环卫、休闲娱乐配套,提升村民生活品质。
横沥镇山厦村:芋乡美地,七彩山厦山厦村制定村庄规划,坚持一张蓝图做到底,为后来特色精品示范村创建项目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。创建“特色精品示范村”共设25个项目,投入约2700万元,逐步加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。
以人民为中心,致力提升人居环境整治。打造群众菜园、“小菜园”工程等,使荒地变菜园、危房变菜圃,打造色彩鲜亮的“彩虹村”。新建张九龄街头小公园,持续开展“张九龄读书节”,为群众办实事”形成山厦村独特的乡风文化。
打造“一村一品”名牌,推广特色农产品“山厦芋”的种植,以山厦公园、“彩虹村”“芋香美地”的田园休闲主题,打造旅游景点。
茶山镇寒溪水村:红色传承,产业赋能近年来,寒溪水村探索走出了一条“红色文化传承利用与乡村振兴战略互融互促”的特色发展之路: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,2018年以来共投入约3523万元实施了村内道路升级、池塘景观改造、旧村环境改造、排水系统升级、路灯照明、公厕升级改造等工程项目,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。
在乡风文明提升方面,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,修缮罗氏宗祠、罗氏革命史迹陈列馆1号馆和2号馆,打造红色文化旅游路线,教育后辈不忘初心,传承美德。
在产业发展方面,成功引进中科·智谷产业园等多个项目,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,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。
审 核:江梓晗 终 审:张菲
关键词:最美,乡村